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黄建忠在2025第三届香山论碳碳标签年会暨碳足迹碳标签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的致辞(全文)

时间: 2025-04-18        访问量: 5063

尊敬的江必新主任、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各位企业界同仁、媒体朋友们:

下午好!

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第三届“香山论碳”碳标签年会暨碳足迹碳标签阶段性成果发布会。我谨代表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碳标签事业发展的各级政府部门、国际合作伙伴、行业领军企业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几年来我们开展的碳标签工作,展望未来。

一、初心如磐:回望来时路,碳标签事业的探索与坚守

初心,它代表了我们最初的信念、梦想和追求,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世事如何纷扰,只要初心仍在,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一颗纯净、坚定的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自2018年率先在国内提出碳标签制度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绿色转型”为己任,深耕碳足迹评价体系建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构建了我们独有特色的“碳标签评价”,撬动了一个个企业的碳足迹,令其碳排放强度高下立见,这对每一个企业都会产生推动低碳技术应用的冲动、动力。所以,我们说,我们的“碳标签评价”-碳标签工作,已经为推动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一,标准先行,构建中国特色碳标签体系。我们深知,标准是碳标签的“生命线”。六年来,协会主导编制了《碳标签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碳标签领域的制度空白;积极推动碳标签制度纳入国家法治框架。同时,我们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部委,推动制定重点行业碳足迹核算规则,目前已完成电子电器、建材、智能电表、电池、注塑机等15个行业的标准研制,覆盖产品种类超300项,既为破解“标准碎片化”难题提供了我们的方案,也为今天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开展碳足迹认证、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板。

第二,平台赋能,搭建全链条服务生态。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协会牵头搭建了全国首个碳标签评价信息平台,实现企业碳数据在线填报、核算、认证、公示全流程贯通,累计服务企业超300家,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碳标识数据库之一。此外,我们联合工信部中小企业中心、绿色碳汇基金会、远大集团等机构、企业,成立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汇聚产学研用资源,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在大湾区设立碳标签产业研究院(大湾区碳标签评价中心),聚焦碳关税应对、国际规则对接等前沿课题,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人才为本,培育绿色转型生力军。人才是低碳发展的核心动能。协会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开发“碳标签评价师”职业标准,累计培训专业人才超2000人次;在山东财经大学设立“低碳学院”,开设碳标签课程体系;在生态环境部支持下,联合国际组织举办中国碳标签论坛,搭建全球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

第四,实践引领,打造标杆示范工程。协会与电网、乐清市政府以及正泰电器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展“碳标签+低碳供应链”试点,打造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的全生命周期减碳样板;在佛山、深圳分别建设“大湾区碳标签评价中心”,推动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绿色通行证。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个我们评价认可的金星、一级碳(排放)足迹的企业、产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低碳产品,纵横市场,驰骋千里。

二、使命在肩:立足新起点,碳标签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2023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对气候危机不断升级发出严重警告。报告指出,2022年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关键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工业化前水平的约150%。这意味世界《巴黎协定》各缔约方必须立足现实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否则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成果可能因气候变化的效应而被“一票否决”。在此背景下,碳标签作为国际公认的绿色通行证之一,不仅成为了国际贸易博弈的手段,更成为推动世界各国朝向绿色低碳的经济社会绝佳动力。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和碳排放国,推进碳标签体系建设具有三重战略意义:

一是应对碳关税壁垒的“破局之钥”。欧盟CBAM碳关税、美国《清洁竞争法案》等政策倒逼我国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能力,碳标签评价不仅可以明晰企业在一系统边界内的碳排放,还能显示其在同类产品中碳排放强度高低,这使得碳标签不仅成为判断产品是否为绿色低碳产品的准绳,更是成为产品走向国际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是挥动绿色消费的“市场之手”。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碳足迹信息,可引导绿色采购行为,如同一场“春雨细无声”,沁润每一个人心灵,成为融入每一个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教育行动,更成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良性循环发展坦途。

三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数字底座”。我们现在所谓的“碳标签评价”其是一产品在其一段系统边界内碳足迹的评价”,所以,“碳标签评价”的标签就是对碳足迹评价的结果的标签。这样的话,碳标签积累的海量数据,既可为碳市场交易、碳税征收、绿色金融定价提供精准依据,又可以助力气候治理体系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特别是当前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一旦进入,必将带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气象。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我们依旧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碳标签事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多重挑战:其一,标准国际化任重道远。尽管国家标准已经发布,但国际互认进程缓慢,亟需深化与ISO、IEC等国际组织的协作。其二,数据质量亟待提升。部分行业数据采集基础薄弱,核算方法学有待优化,数据真实性、可比性仍需加强。其三,市场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碳标签尚未与碳交易、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形成联动,企业内生动力不足。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仍需千百倍的努力奋斗,在困难挑战中找到机遇,胜不骄,败不馁,一是坚持做下去,持之以恒,站稳我们的一片天地;二是要有开放的胸怀,加强与众多志士同仁合作;三是努力研究如何与国际接轨,让我们的碳标签评价走向国际化。

三、笃行致远:擘画新蓝图,碳标签事业的攻坚与突破

面向未来,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将立足“三个维度”,推动碳标签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国内层面:以“三化”建设为核心,夯实碳标签发展根基:

1.标准化建设:力争2026年前完成50个重点行业碳标签评价标准全覆盖;推动碳标签评价与碳足迹认证制度、零碳工厂建设、碳中和认证等衔接,探索碳标签评价体系与国际碳足迹认证体系衔接。

  2.数字化赋能:升级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引入人工智能,开发“碳标签区块链存证系统”,确保数据可追溯、防篡改;建设“碳标签大数据中心”,接入全国碳市场数据,构建“核算-认证-交易-应用”一体化平台。

3.市场化推广:在政府采购、绿色金融等领域推广碳标签应用,探索“碳标签+碳金融”融资模式;启动“低碳产品供应商培育计划”,分行业制定供应商碳管理标准,力争2026年前培育500家标杆企业。

(二)国际层面:以“三协同”为抓手,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1.标准协同:积极参与ISO 14067国际标准修订,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基准;探索与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碳标签互认机制,打造区域绿色供应链联盟。

   2.技术协同: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国际碳标签创新中心”,吸引跨国企业设立碳标签实验室;组建“碳关税应对专家组”,为企业提供CBAM申报、碳成本对冲等一站式服务。

   3.行动协同:主办“中国碳标签论坛暨全球碳标签商品展示会”,继续编纂出版《中国碳标签发展报告蓝皮书》,传播中国低碳发展理念。

(三)协会使命:以“三引领”为目标,彰显行业担当

勇做碳标签事业的“国家队”,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将始终发挥“三个引领”作用:

1.政策研究的引领者:深化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每年发布《中国碳标签发展报告蓝皮书》,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2.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设立“碳标签科技专项基金”,支持碳捕集、绿氢冶炼等颠覆性技术研发;推动成立“碳标签检测认证联合体”,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市场秩序。

   3.国际合作的引领者:倡导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设立“中国碳标签展区”,讲好绿色转型故事;推动建立“金砖国家碳标签合作机制”,构建发展中国家气候治理共同体。

各位同仁!碳标签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团组织、智库、国际组织多方协同发力。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携手新征程,共绘碳标签事业新篇章,共同推动碳标签事业行稳致远!让我们大家以智慧为笔、以实干为墨,共同书写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壮丽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第三届“香山论碳”碳标签年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